壯大村集體經濟 衡陽在行動丨黃泥村:“豆腐+旅游”解鎖發展新模式
記者莫雄飛
9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衡山縣最西端的黃泥村,了解當地的“豆腐經濟”及其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衡山縣新橋鎮黃泥村地處雙峰、衡山、湘潭三縣交界,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村內風光秀美,人文底蘊深厚,國家3A級景區唐群英故居也位居此。近兩年,該村因地制宜,通過土地流轉和大力發展“豆腐經濟”及其相關農副產品產業鏈,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動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做大“豆腐經濟”
做強相關產業鏈
“我們村的豆腐制品一直以來都是老字號產品,制作工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再加上我們用的又是優質泉水,所以做出來的豆腐外焦里嫩、口感細膩、營養好,在本地及其周邊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黃泥村總支書記高軍庚一邊領著大家參觀村里的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石地方豆腐廠,一邊詳細介紹著廠子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看到,豆腐廠加工車間內,七八個村民正通過磨漿、沖漿、篩漿、燒漿等環節,在忙碌地制作各類豆制品。廠房外的銷售點旁,一位村民正在現場油炸豆腐。在油鍋旁邊,則圍著一群游客,他們正等著豆腐出鍋,好買回家品嘗。在銷售點旁的馬路邊,還停著一輛運輸車,車主告訴記者,他們是特意從鄰縣趕過來買豆腐的。
村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合伙人、石地方豆腐廠法人代表袁立泉告訴記者,廠里生產的油豆腐雖然每公斤要賣20元,比別處貴上不少,但仍然很受游客和連鎖店的青睞,經常是每天上午10點左右,當天生產的油豆腐和香干就會銷售一空。“現在,我們廠平均每天能銷售250公斤豆制品,如果碰上節假日,豆腐銷量會翻倍,每天能賣出500多公斤。”
“除了油豆腐好賣,我們廠生產的柴火香干、豬血丸子也是供不應求。”袁立泉說,廠里打算擴建場地和增加生產線,生產的產品種類也會不斷增多,“以前我們不做臘制品,現在我們不但生產臘肉、臘魚、臘豬臉等,還在積極開發剁辣椒、紅薯粉、小魚干等本地特色農副產品。”
為打開市場銷路,黃泥村這些年通過長途客車帶貨、線上線下銷售、連鎖餐飲行業銷售等方式,將石地方油豆腐銷往湖北、廣東、廣西、河南等地。還通過網絡平臺及參加各類電商活動,提升知名度。同時對全村20多家手工豆腐作坊加強衛生、質量監管,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規定。
高軍庚告訴記者,為了做大做強村里的“豆腐經濟”及其相關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村里準備追加投資,進一步擴大豆腐廠的規模,同時努力開發出更多的農副產品,要把本地人種的辣椒、頭、蘿卜等進行深加工,放在合作社里一起推向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做強“旅游經濟”
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在參觀完石地方加工廠后,村總支書記高軍庚又帶領我們參觀了村里的紅色景點----唐群英故居。唐群英故居現為國家3A級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軍庚告訴我們,隨著紅色旅游興起,這兩年來唐群英故居游玩的人每年達數萬人。
在群英廣場正前方,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優質稻田,稻田四周風光旖旎,遠處,一輛收割機正在忙著收割。整個群英廣場周邊,猶如一幅壯美的鄉村田園風景畫呈現在眼前。
“群英廣場這一帶風景宜人,農家樂眾多,是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黃金區域。”高軍庚說,“今年上半年,我們在這里流轉了220畝稻田,與種田大戶合作種植水稻和油菜,盛開的油菜花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游玩,進一步促進了村旅游經濟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增收。”
“今后,我們想把群英廣場四周以及村部前面的土地陸續流轉過來,在村里大規模種植油菜花,利用油菜花和唐群英故居吸引更多游客來村里游玩,從而更好地帶動村旅游經濟發展,也帶動村里的豆類制品及其相關農副產品更好地銷售出去。”站在水稻田前,高軍庚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描畫著村里下一步的鄉村振興規劃。
記者手記:
“后備廂經濟”成鄉村游發展新優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前,旅游人群已成為采購黃泥村土特產的重點人群之一,豆腐、香干、豬血丸子、臘肉、臘魚等統統被打包帶走。游客們不經意的“后備廂消費”,既開啟了村民的營商意識,更成為拉動他們增收的動力。“旅游改變了村貌,更啟發了民智。”
隨著美食與美景結合的新旅游模式越來越流行,游客品嘗到的也不僅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更包含著濃濃地方風土人情。村支兩委也深刻認識到這點,在做大、做強“豆腐經濟”的同時,將其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乘數效應”和“擴張效應”,讓“美景+美食”疊加創造更大的價值。
儼然,“后備廂經濟”已成為黃泥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優勢!
9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衡山縣最西端的黃泥村,了解當地的“豆腐經濟”及其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衡山縣新橋鎮黃泥村地處雙峰、衡山、湘潭三縣交界,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村內風光秀美,人文底蘊深厚,國家3A級景區唐群英故居也位居此。近兩年,該村因地制宜,通過土地流轉和大力發展“豆腐經濟”及其相關農副產品產業鏈,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動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做大“豆腐經濟”
做強相關產業鏈
“我們村的豆腐制品一直以來都是老字號產品,制作工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再加上我們用的又是優質泉水,所以做出來的豆腐外焦里嫩、口感細膩、營養好,在本地及其周邊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黃泥村總支書記高軍庚一邊領著大家參觀村里的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石地方豆腐廠,一邊詳細介紹著廠子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看到,豆腐廠加工車間內,七八個村民正通過磨漿、沖漿、篩漿、燒漿等環節,在忙碌地制作各類豆制品。廠房外的銷售點旁,一位村民正在現場油炸豆腐。在油鍋旁邊,則圍著一群游客,他們正等著豆腐出鍋,好買回家品嘗。在銷售點旁的馬路邊,還停著一輛運輸車,車主告訴記者,他們是特意從鄰縣趕過來買豆腐的。
村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合伙人、石地方豆腐廠法人代表袁立泉告訴記者,廠里生產的油豆腐雖然每公斤要賣20元,比別處貴上不少,但仍然很受游客和連鎖店的青睞,經常是每天上午10點左右,當天生產的油豆腐和香干就會銷售一空。“現在,我們廠平均每天能銷售250公斤豆制品,如果碰上節假日,豆腐銷量會翻倍,每天能賣出500多公斤。”
“除了油豆腐好賣,我們廠生產的柴火香干、豬血丸子也是供不應求。”袁立泉說,廠里打算擴建場地和增加生產線,生產的產品種類也會不斷增多,“以前我們不做臘制品,現在我們不但生產臘肉、臘魚、臘豬臉等,還在積極開發剁辣椒、紅薯粉、小魚干等本地特色農副產品。”
為打開市場銷路,黃泥村這些年通過長途客車帶貨、線上線下銷售、連鎖餐飲行業銷售等方式,將石地方油豆腐銷往湖北、廣東、廣西、河南等地。還通過網絡平臺及參加各類電商活動,提升知名度。同時對全村20多家手工豆腐作坊加強衛生、質量監管,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規定。
高軍庚告訴記者,為了做大做強村里的“豆腐經濟”及其相關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村里準備追加投資,進一步擴大豆腐廠的規模,同時努力開發出更多的農副產品,要把本地人種的辣椒、頭、蘿卜等進行深加工,放在合作社里一起推向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做強“旅游經濟”
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在參觀完石地方加工廠后,村總支書記高軍庚又帶領我們參觀了村里的紅色景點----唐群英故居。唐群英故居現為國家3A級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軍庚告訴我們,隨著紅色旅游興起,這兩年來唐群英故居游玩的人每年達數萬人。
在群英廣場正前方,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優質稻田,稻田四周風光旖旎,遠處,一輛收割機正在忙著收割。整個群英廣場周邊,猶如一幅壯美的鄉村田園風景畫呈現在眼前。
“群英廣場這一帶風景宜人,農家樂眾多,是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黃金區域。”高軍庚說,“今年上半年,我們在這里流轉了220畝稻田,與種田大戶合作種植水稻和油菜,盛開的油菜花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游玩,進一步促進了村旅游經濟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增收。”
“今后,我們想把群英廣場四周以及村部前面的土地陸續流轉過來,在村里大規模種植油菜花,利用油菜花和唐群英故居吸引更多游客來村里游玩,從而更好地帶動村旅游經濟發展,也帶動村里的豆類制品及其相關農副產品更好地銷售出去。”站在水稻田前,高軍庚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描畫著村里下一步的鄉村振興規劃。
記者手記:
“后備廂經濟”成鄉村游發展新優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前,旅游人群已成為采購黃泥村土特產的重點人群之一,豆腐、香干、豬血丸子、臘肉、臘魚等統統被打包帶走。游客們不經意的“后備廂消費”,既開啟了村民的營商意識,更成為拉動他們增收的動力。“旅游改變了村貌,更啟發了民智。”
隨著美食與美景結合的新旅游模式越來越流行,游客品嘗到的也不僅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更包含著濃濃地方風土人情。村支兩委也深刻認識到這點,在做大、做強“豆腐經濟”的同時,將其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乘數效應”和“擴張效應”,讓“美景+美食”疊加創造更大的價值。
儼然,“后備廂經濟”已成為黃泥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優勢!
>>我要舉報